醫(yī)護管理
自從跨入精神科護士的行列,轉眼間我已經工作了五個年頭,依稀記得剛來到病房的時候,初次面對精神障礙患者,我沒有底氣,感覺自己束手無策,只覺得很難和他們交流,而我的帶教老師一點一滴的教我,告訴我如何與患者溝通,如何觀察他們的病情變化,如何處理,慢慢地,我逐漸融入到患者中去,用愛心、細心、責任心去關愛他們,走進他們的世界。
對于精神障礙患者,簡單的服藥護理是不夠的,更重要的是心理護理,提高他們的自信心,消除其自卑感,加強他們的生活技能訓練。為了使患者不再因住院而產生抵抗情緒,科室制定了科學的康復計劃以及豐富的工娛活動,制定適宜的作息時間表,培養(yǎng)他們規(guī)律的生活。每日晨間在活動室看新聞報道,鼓勵他們多了解時事;閑暇時聽聽音樂,自我陶冶,保持愉悅心情;鼓勵他們參加一些健身活動;陪他們一起看電視劇、下棋、看書、打牌、打乒乓球等等。過節(jié)時大家一起動手包餃子,感受節(jié)日的氛圍,傳遞溫暖的正能量。
精神障礙患者有別于其他患者,照顧他們需要付出更多的耐心、細心、愛心。做為一名精神專科護士,我所面對的是生命,在我們的工作中,再平凡的事情都是神圣的,再細小的事都是偉大的。我們要重視與患者的每一次接觸,和患者說的每一句話,為患者進行的每一項操作,學會體悟和發(fā)現(xiàn)。晨間護理的時候,不要只顧著床的干凈整潔,忽略了患者的“三短九潔”;開窗通風時不要只顧著室內空氣的清新,忽略了患者的身體狀況;夜間巡視病房時,不要只想著完成巡視任務,而忽略了熟睡的患者所存在的安全隱患……看似小小的舉動,體現(xiàn)的是對患者濃濃的關愛。小事做細,細事做精,這就是我們能為患者所提供的最好的護理服務。每當看到患者出院時我們有感情上的不舍,更多的是對他們重新回歸社會、家庭的美好祝福。
(文圖/馮文燦)